首轮“双一流”建设简介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亦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有利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20158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新部署,将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色重点学科项目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并于同年11月由国务院印发,决定统筹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20171月,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

20179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正式确认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共计137所,其中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A36所,B6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双一流建设学科共计465个(其中自定学科44个)。

201710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一、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加快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使之成为知识发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的重要源泉、培养各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

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

21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2]

(二)具体任务

建设一流师资队伍

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聚集世界优秀人才。遵循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优化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团队,增强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优秀教师队伍。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大力推进个性化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和创业意识、创造能力。合理提高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引导高校毕业生积极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将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导向正确、科学有效、简明清晰的评价体系,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健康成长。

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提升高水平科学研究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实施作出重要贡献。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强学科布局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重点建设一批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优势学科和领域。提高基础研究水平,争做国际学术前沿并行者乃至领跑者。推动加强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研究,着力提升解决重大问题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大力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创新,依托重点研究基地,围绕重大科研项目,健全科研机制,开展协同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打造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新型高校智库,提高服务国家决策的能力。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和学术标准体系。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宽松的创新环境,保护创新、宽容失败,大力激发创新活力。

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觉和制度自信,形成推动社会进步、引领文明进程、各具特色的一流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坚持用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静心治学,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基本遵循,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宣传,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做到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并充分发挥其教化育人作用,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着力推进成果转化

深化产教融合,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提高高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努力成为催化产业技术变革、加速创新驱动的策源地。促进高校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互动,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与产业化链条,推动健全市场导向、社会资本参与、多要素深度融合的成果应用转化机制。强化科技与经济、创新项目与现实生产力、创新成果与产业对接,推动重大科学创新、关键技术突破转变为先进生产力,增强高校创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2]

二、遴选认定

      (一)遴选要求

遴选认定双一流建设高校,既要破除封闭固化的做法,打破终身制,又要考虑高等教育战略布局,考虑国家急需、特色鲜明、无可替代的学科。注意突出四个重点:

一是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落实四个服务要求,加强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内涵发展,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积极探索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中国道路中国模式。

二是鼓励和支持高水平建设。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是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前列或行列,是突破性工程,重在扶优扶强、引领示范,必须坚持高水平、鼓励高水平、支持高水平。

三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布局。把国家重大战略布局作为遴选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重要因素,把“211工程”“985工程等作为重要基础,发挥双一流建设对区域、行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

四是扶持特殊需求。对于经过长期建设、具备鲜明特色且无可替代的学科或领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求,但在第三方评价中难以体现的高校予以扶持。

在这里要特别说明,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遴选,既要体现冲击一流的水平,也要与中国国情国力相适应;既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布局,也要与以往重点建设项目平稳衔接。专家委员会讨论确定:以学科为基础,一流大学拟建设高校从一流学科拟建设高校中遴选产生,主要根据客观数据和综合评价。

有两个主要考虑:一是落实稳中求进、继承创新的原则,既要继承原“985工程建设基础,又要以改革促进发展,以改革增加建设动力,特别是加大对那些需要加强建设的高校的压力,实行存量改革、激发活力。二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并有利于加快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同时,考虑到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整体建设任务更重,示范效应更加明显,更需要提升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打破身份固化、激发建设活力,将一流大学区分为AB两类。这样做主要是希望督促所有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加快改革、加快发展,并推动归入B类的高校正视差距、奋起直追。

在具体工作中,将做到三个同等,即同等重视、同等建设、同等评价。同等重视,就是一视同仁,都是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都是冲击世界一流的重点建设对象;同等建设,就是建设方案同等要求,政策经费等都同等覆盖;同等考核,都按照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标准评估考核,一个尺子一个标准。[8]

   (二)遴选步骤

根据《总体方案》《实施办法》,双一流建设高校通过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动态筛选产生。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以增量方式统筹推动建设,以存量改革激发建设活力。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的认定遴选程序主要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根据《总体方案》《实施办法》,组建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高层次战略专家作用,具体承担遴选认定和审核建设方案的有关工作。

第二步,依托专家委员会,以学科为基础,确定遴选认定标准,产生拟建设高校名单及拟建设学科。具体分为三个环节:首先,综合考虑有关第三方评价的权威性、影响力及高校认可度,论证确定采用的第三方评价结果;然后,以中国特色学科评价为主,特别是反映人才培养和学科水平的评价,酌情参考国际评价,统筹考虑国家战略、行业区域急需、不可替代性等因素,论证形成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认定标准;最后,根据认定标准,遴选产生137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议名单,随之对应产生了拟建设学科。

在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议名单基础上,综合评价论证提出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议。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重在一流学科基础上的学校整体建设、重点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创新能力;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重在优势学科建设,促进特色发展。此后,根据专家委员会的建议,三部委审议确定双一流拟建设高校及拟建设学科名单。

第三步,确定拟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拟建设高校编制论证建设方案,经所属省级人民政府或主管部门审核后,报三部委。专家委员会对拟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进行审议咨询,首先把牢政治关,其次坚持综合评价和内涵发展导向,逐校对建设方案提出具体咨询意见。三部委研究后,根据咨询意见通知有关高校修改完善建设方案,并对修改完善情况进行核对把关。

第四步,三部委根据专家委员会意见,研究确定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报国务院批准。其中,专家委员会根据国家需求、布局、区域发展以及政策连续性等因素,建议部分高校自主确定了一批建设学科,考虑到这批学科的特殊性,在名单中特予注明。

三、机制创新

三部委在总结以往重点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借鉴教育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高等院校设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工作的推进机制,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高校认定遴选机制的改革创新,主要有:

一是充分发挥专家作用。成立专家委员会、建立战略专家咨询组织,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创新,也是实施推进的重要保证。专家委员会由来自有关部委、高校、科研机构、学会协会和咨询机构的代表组成,特别兼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代表,具有很高的代表性、权威性,不仅在认定遴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建设方案咨询、跟踪指导、建设中期和周期评价等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改革认定工作流程。采用认定方式遴选,不组织高校申报,不需主管部门推荐,在确定一流学科建设范围时,专家委员会不对具体高校或学科进行评审,而是根据国家战略、水平标准、特殊需求等原则,论证确定认定标准,再根据认定标准遴选产生拟建设高校。专家不直接对某一高校是否纳入双一流建设范围做出评判。认定标准对所有高校一视同仁,不区分中央高校、地方高校,最大程度保证遴选的公平公正、开放竞争。

三是依托第三方评价。认定遴选标准的依据、数据,充分依托第三方评价,根据已公开发布、可公开获取、高校普遍认可的国内、国外第三方权威评价结果确定,以中国特色学科评价为主要依据,体现内涵发展要求,注重既有成效的客观评价、整体评价、质量评价,不与各类头衔的人才数量、各类基地平台条件等挂钩,坚决纠正高校数人头、拼硬件、铺摊子等恶性竞争、短期行为。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遴选认定不是一劳永逸。双一流建设以学科为基础,对建设过程实施动态监测,实行动态管理。建设过程中,将根据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和自评报告,参考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对建设成效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等情况,对实施有力、进展良好、成效明显的,加大支持力度;对实施不力、进展缓慢、缺乏实效的,提出警示并减小支持力度。对于建设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不再具备建设条件且经警示整改仍无改善的高校及学科,及时调整出建设范围。建设期末,将根据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及整体自评报告,参考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对建设成效进行期末评价。根据期末评价结果等情况,重新确定下一轮建设范围,有进有出,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终身制。[8]

四、管理举措

分类建设引导特色发展

充分考虑不同类型高校和学科的特点及建设条件,按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两类遴选确定建设高校。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重在一流学科基础上的学校整体建设、重点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创新能力;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重在优势学科建设,促进特色发展。

开放竞争激发建设活力

根据高校承担的主要职能确定遴选条件。面向所有高校,根据遴选条件遴选确定建设高校。不论是中央高校还是地方高校,同样标准、同等对待,开放竞争,鼓励竞争。在充分利用国内外第三方评价结果基础上,形成对高校的多元客观评价,不再单独组织申报,避免突击整合、互相挖角等无序竞争、恶性竞争。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强化精准支持,突出绩效导向,专项资金在相对稳定支持的基础上,实行动态调整,对成效明显的建设高校加大支持力度,对缺乏实效的建设高校减小支持力度。推动高校聚焦任务、内涵发展、争创一流。

动态管理打破身份固化

建立建设高校有进有出动态调整机制,对于建设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不再具备建设条件且经警示整改仍无改善的高校,及时调整出建设范围。建设期末,根据期末评价结果等情况,重新确定下一轮建设范围,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终身制。

统筹建设深化综合改革

要求建设高校结合综合改革方案,加强和改进中国共产党对高校的领导,统筹学校整体建设和学科建设,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实现关键环节突破,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以双一流建设深化高校综合改革,以综合改革推进双一流建设。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9]

五、建设名单

双一流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据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介绍,双一流建设不是“211工程“985工程的翻版,也不是升级版,更不是山寨版,它是一个全新的计划。

据教育部介绍,考虑到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整体建设任务更重,示范效应更加明显,更需要提升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打破身份固化、激发建设活力,将一流大学区分为AB两类。这样做主要是希望督促所有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加快改革、加快发展,并推动归入B类的高校正视差距、奋起直追。[10]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遴选认定不是一劳永逸。双一流建设以学科为基础,对建设过程实施动态监测,实行动态管理。建设过程中,将根据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和自评报告,参考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对建设成效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等情况,对实施有力、进展良好、成效明显的,加大支持力度;对实施不力、进展缓慢、缺乏实效的,提出警示并减小支持力度。对于建设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不再具备建设条件且经警示整改仍无改善的高校及学科,及时调整出建设范围。建设期末,将根据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及整体自评报告,参考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对建设成效进行期末评价。根据期末评价结果等情况,重新确定下一轮建设范围,有进有出,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终身制。[10]

(一)双一流建设高校

  •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A类: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

    B类:东北大学郑州大学湖南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新疆大学

  •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交学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内蒙古大学辽宁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延边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大学苏州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福州大学南昌大学河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广西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贵州大学西藏大西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大学石河子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宁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

    (二)双一流建设学科

    北京大学: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艺术学理论、现代语言学、语言学、机械及航空航天和制造工程、商业与管理、社会政策与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中国史、统计学、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清华大学: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设计学、会计与金融、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统计学与运筹学、现代语言学

    北京交通大学:系统科学

    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自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力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兵器科学与技术

    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史、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矿业工程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自定)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草学

    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林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药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地理学、系统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戏剧与影视学、语言学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

    中央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应用经济学(自定)

    外交学院:政治学(自定)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学(自定)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学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

    中国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自定)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设计学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与影视学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

    南开大学:世界史、数学、化学、统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天津大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

    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

    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自定)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

    华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自定)

    河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自定)

    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自定)

    内蒙古大学:生物学(自定)

    辽宁大学:应用经济学(自定)

    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

    东北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

    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工程(自定)

    吉林大学:考古学、数学、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延边大学:外国语言文学(自定)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世界史、数学、化学、统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

    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

    东北农业大学:畜牧学(自定)

    东北林业大学:林业工程、林学

    复旦大学:哲学、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机械及航空航天和制造工程、现代语言学

    同济大学: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艺术与设计

    上海交通大学:数学、化学、生物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电子电气工程、商业与管理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东华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中药学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生态学、统计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

    上海财经大学:统计学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学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

    上海大学:机械工程(自定)

    南京大学: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大气科学、地质学、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自定)

    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风景园林学、艺术学理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力学

    南京理工大学:兵器科学与技术

    中国矿业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

    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

    河海大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

    江南大学: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

    南京林业大学:林业工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

    南京农业大学: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

    浙江大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农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园艺学、植物保护、基础医学、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

    安徽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自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

    合肥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自定)

    厦门大学:化学、海洋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

    福州大学:化学(自定)

    南昌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山东大学:数学、化学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学、水产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郑州大学:临床医学(自定)、材料科学与工程(自定)、化学(自定)

    河南大学:生物学

    武汉大学:理论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测绘科学与技术、矿业工程、口腔医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华中农业大学:生物学、园艺学、畜牧学、兽医学、农林经济管理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自定)

    湖南大学:化学、机械工程

    中南大学: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矿业工程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自定)

    中山大学:哲学、数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工商管理

    暨南大学:药学(自定)

    华南理工大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农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

    华南师范大学:物理学

    海南大学:作物学(自定)

    广西大学:土木工程(自定)

    四川大学:数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

    重庆大学:机械工程(自定)、电气工程(自定)、土木工程(自定)

    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学

    四川农业大学:作物学(自定)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

    西南大学:生物学

    西南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自定)

    贵州大学:植物保护(自定)

    云南大学:民族学、生态学

    西藏大学:生态学(自定)

    西北大学:地质学

    西安交通大学: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西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长安大学:交通运输工程(自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自定)

    兰州大学: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

    青海大学:生态学(自定)

    宁夏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自定)

    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自定)、化学(自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定)

    石河子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自定)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安全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宁波大学:力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国防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第二军医大学:基础医学

    第四军医大学:临床医学(自定)

      

    石河子大学于2018122日发布《石河子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